狠抓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两个关键 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今年以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紧紧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众多战略机遇,注重把发展农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益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方式,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上创思路、抓落实,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精准落实灵活就业措施,努力开辟可持续增收之道
海南藏族自治州县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发挥灵活就业潜力,因势利导,开辟适应市场变化和密集性用工需求的就业新领域。截至目前,全州集中培训劳动力8197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419人次;组织劳动力转移38412人次,其中脱贫群众9721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65亿元,人均创收7000元。上半年,全州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7024元,就业收入占48.1%。一是精准组织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以焊工、烹饪、砌筑工、房屋装修、汽车维修、畜禽养殖等工种为主的技能培训。贵德县、兴海县强化农牧民人才孵化基地功能,加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牧民就业能力。目前,州县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70%以上。二是精准安排项目用工。进一步加大组织化劳务就业力度,在总投资3015万元的4个以工代赈项目中使用当地农民工422人,人均增收9000余元。同德、兴海、贵南三县将采挖虫草与疫情防控统盘考虑,组织8778名群众进山采挖虫草,创收8339万元,人均创收9500元;贵南、共和两县充分利用三个月开湖捕鱼期,组织1035名农牧民群众开展捕鱼,预计创收2700万元,人均创收2.6万元。三是精准设置公益岗位。结合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工作,对全州林草管护类、光伏公益类岗位重新设置和优化,全州设置林草类公益岗位7685个,其中脱贫户占35%,人均年收入2.16万元;设置光伏公益岗位3349个,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脱贫群众公益性岗位安排率达23%。四是精准开展帮带工作。鼓励支持群众参与帮扶车间运营,不断开辟组织化增收新渠道。贵德县尕让乡“阿言麦焜锅馍馍”“新街乡麻吾农家油馍馍”等农产品畅销带动全村妇女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贵南县茫曲镇、共和县塘格木镇等地区耕地流转或托管后,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重新安排于合作社生产各环节,帮助群众增加务工收入。
二、始终瞄定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产业兴旺之路
海南藏族自治州县党委政府将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强村与富民的有机统一体,突出青稞、油菜、牦牛、藏羊、冷水鱼等优势产业,全链条谋划、全要素融合,累积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98亿元,占衔接资金的56.1%,实施产业项目307个,占总项目的54.52%。引进外地龙头企业18家,培育本地龙头企业50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建设牦牛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5个、规模化养殖场228个,优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80家、家庭农牧场470家、帮扶车间33个,带动4.39万脱贫群众实现增收。一是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上下功夫。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和地区资源禀赋,实施传统产业项目216个,冷水鱼、农业休闲、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等新兴产业91个。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贵德县三兄弟“美地花田农场”田园旅游、共和县阿克班玛环湖度假山庄等产业成为本地乡村产业发展引擎;贵德县陆地冷水鱼养殖、贵南县黑藏羊养殖小区、同德县阿血村牦牛养殖小区等项目年内建成,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新支撑点。二是努力在“龙头企业+基层经济组织”上下功夫。坚持把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乡村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有效举措,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层组织优势资源互补双赢。共和县、贵德县引进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黄河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乡村产业发展路子,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牧民群众增收。三是努力在“资源整合+包团发展”上下功夫。全面摸排乡村产业发展及收益情况,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的28个村作为重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特别是对无建设用地、无产业基础的村,采取相邻村优势资源互补、联建联动模式,走抱团式发展路子。贵德县拉西瓦镇尼那村、曲卜藏村共同发展陆基养殖冷水鱼产业,幸福村与才堂村共同发展冷季补饲+高效养殖的半舍饲、全舍饲养殖,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